凡是关注抗癌食品的人,一定知道L-EGCG。因为有关EGCG的研究已经从抗氧化研究向预防重大疾病的领域扩展,特别是当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率先生产与销售以EGCG为主要原料的冲剂与片剂时,中国也将L-EGCG正式纳入了“新食品原料目录”(旧称“新资源食品”)。
所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对EGCG的使用仍局限抗氧化范畴,而欧美等国则步子更大一些,直接将其纳入抗癌辅助治疗用途,如很多国外EGCG产品说明书除了建议健康人群作为预防癌症饮用外,还建议癌症患者化疗后服用。
那么,L-EGCG到底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呢?
其实,L-EGCG并不神秘,它来源于茶叶,是茶叶中儿茶素的一种,中文全称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英文: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简称EGCG。
因为EGCG属于左旋体的儿茶素,均为L构型(右旋体的儿茶素为D构型),所以为了更明确区别,文字表述方式用“L-”做标记,既表明它是左旋体,又代表L构型。因此,本文探讨的是L-EGCG。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左旋体又是什么,它的生物学意义在哪里?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虽然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
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依据这种方法,人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除了少数动物或昆虫的特定器官内含有少量的右旋氨基酸之外,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几乎都是左旋氨基酸,而没有右旋氨基酸。
右旋分子是人体生命的克星,因为人是由左旋氨基酸组成的生命体,它不能很好地代谢右旋分子,所以食用含有右旋分子的药物就会成为负担,甚至造成对生命体的损害。有一个最典型的案例: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典子的日本姑娘,天生没有双臂。
可典子的父母都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什么典子会天生没有双臂呢?与不幸的典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残疾婴儿在全世界有好几万。后来发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只因为她的母亲服用了一种叫“反应停”的药物(注:即“沙利度胺”,化学名为肽胺哌啶酮,有R-肽胺哌啶酮和S-肽胺哌啶酮2种对映异构体,R构型对映体具镇静,可用来缓解孕妇的妊娠反应,而S构型对映体则是导致婴儿畸形的祸根。)反应停里的一种分子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孕妇的早期妊娠反应,但是它的对映体(右旋体)却使用药的母亲生下了残疾的孩子。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教训,形成现代药物更严苛的筛查检验。对于医药公司来说,每生产一种药物,最好要把另一半分离出来。如已经用于临床的降血压“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甲减的“左旋甲状腺素”,抗菌的“左旋氧佛沙星”等。
在我们了解到了L-EGCG为左旋体儿茶素之后,我们还需了解一个事实:
是不是只要我们喝茶,就能够摄取茶叶中含有的L-EGCG呢?
答案:是!也不全是!
第一,就茶叶而言,几乎所有的茶叶鲜叶中都含有L-EGCG,但L-EGCG含量最高的是云南大叶种茶(72.83mg/g干量)。而云南大叶种茶内含的L-EGCG也因每年季节不同含量而不同,其最高值则是出现在夏季(99.93mg/g干量)。同时,这一现象也存在于中小叶种身上,即春季含量最低、夏季最高、秋茶次之。此观点并不是笔者一家之言,而是茶学界共识;该论点详细的内容请参阅笔者在《普洱》杂志发表的《普洱茶地理的价值》一文;
第二,就单株茶树而言,顶端第一叶和第二叶L-EGCG含量最高,因为在这个时期,L-EGCG与其他多酚类物质共同承担起“递氢作用”,有利于茶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细小的芽头、老叶、茎、根,其儿茶素含量逐级递减,其中茶树根部含量最低,只有非脂型儿茶素的L-EC与DL-C。我们日常饮茶偏爱春茶,香气飘扬,不喜欢夏茶,有苦涩味,而这个苦涩味很大程度是因为脂型儿茶素造成;
第三,传统的制茶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水解作用”,使脂型儿茶素转变为简单儿茶素,脂型儿茶素原来的苦涩味开始向醇和滋味转化。这种生化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茶类。
以普洱熟茶与红茶为例,成品茶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生成,其来源都是由含有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物质氧化缩合而成,也是多酚类物质的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L-EGCG逐渐衰减,直到消耗殆尽。新制成的普洱茶(生茶),能检测出L-EGCG,但也因“揉捻”与“晒青”工艺使L-EGCG含量与新采摘的鲜叶相比,含量大幅降低。至于绿茶,虽然没有茶红素、茶褐素的生成,但它自身所含L-EGCG就很少,再加上制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水解作用”,使其在生成少量的茶黄素过程中,L-EGCG也存量极少。因此,通过冲饮传统茶叶的方式来补充L-EGCG,未必如愿,也不太可能。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我们上述的讨论,并不是要否定传统茶叶和传统的制茶方法。因为传统茶叶是作为饮品,是以感官审评为标准的,它更多地注重是“味、香、色、形”,是茶叶多种物质共同产生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而本文讨论的L-EGCG则是偏重药物机理的问题,是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对一个单体物质研究。它有两个前提:一是单体的化学结构(定性),二是单体含量(剂量分析)。这就如我们熟知的维生素C,很多绿叶蔬菜都含有它,但我们的烹饪方法可能使这种物质“丢失”,或者它的含量很低,很难满足摄取需求,形成维生素C缺乏症。很多人出现的口腔溃疡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市场上出现的维生素C片剂或冲剂,便成为这类人群经常服用的保健品。
就L-EGCG而言,它又是另一番“景象”,先是抗氧化,然后是降血脂,近十几年来又有诸多抗癌论文的发表,科学家似乎遇到了一个“金矿”。这个来自于茶叶的物质,成为药学界公认的“茶中金子”。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研究,包括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将其纳入“药品”的范畴,而是仍然将它归属于食品,但是已经脱离了传统“茶”的属性,属于保健食品。它的生物学的意义更多地侧重于预防和保健功能上。
结论:中华民族的祖先凭借他们独有的智慧发现了茶,使茶成为我们源远流长的最佳饮品。现在,我们又通过现代科技使茶中最可贵的物质之一——L-EGCG得以尽量保留,使其原生的动能为我们的健康承担更多的保障。之所以我们将高含量的L-EGCG称为普洱茶黑金子,是因为发酵后产品呈褐紫色,故称黑金子,是茶中黄金之意。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